行业资讯

2023年中国碳金融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15点击次数:加载中...

来源:中国碳交易网 

随着碳金融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外优秀的碳金融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分析研究,特别是对当前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以期提前占领市场,取得先发优势碳金融的发展既要顺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需求,也要谋划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断提高相应能力。根据碳中和统计数据,到2030年全球各行业减碳资金需求旺盛,其中电动车电池、光伏发电在岸风力发电、离岸风力发电、绿色钢铁最少投入超850亿美元。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报告《2023-2027年中国碳金融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
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即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以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一-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随着全球碳交易的不断发展,碳交易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增加,碳金融覆盖面不断增加。除直接参与交易的控排企业及 机构外,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始增加围绕碳交易的支持服务。碳交易参与主体的丰富及金融服务手段的繁 荣,促进了碳金融概念的扩容。发展至今,碳金融泛指服务于限制碳排放的所有金融活动,既包括碳狭义碳金融,也包括在 碳市场之外为减碳控排行为提供融资和支持服务的所有金融活动(即广义的碳金融)。

碳金融市场是根据相关协议、依法依规设立的用于交易温室气体的标准市场,包括各项与之相关的投资和融资活动。目前,国外的碳市场,尤其是欧洲的碳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世界多国都已经建成或即将建成完善的碳金融市场体系,而相比之下,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碳金融市场必须谨慎发展。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又推动了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资源国,供应全球市场大约三分之一的减碳排量。尽管随着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兴起,我国碳金融业务也随之展开,并且已经推出了碳基金、碳债券、碳配额抵押贷款、碳配额回购融资等业务,但业务水平和创新程度明显不够,与日趋成熟的国际碳金融市场差距较大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在碳中和背景下,碳金融产品的推出直接决定着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与交易规模。而碳金融市场发展高度依赖于碳排放控制强度和碳排放权现货交易市场的成熟度。据央行研究局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碳金融市场每年交易规模超过600亿美元

从“十二五”试点先行,到“十三五”筹备全国市场,全国碳市场建设蹄疾步稳。“十四五”时期,随着市场不断完善,全国碳交易体系将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碳价信号,为整个社会的低碳转型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实现“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中国承诺。同时,在碳中和背景下,国内金融机构将更多关注碳金融市场,并提供碳交易账户开户、资金清算结算,碳资产质押融资、保值增值等各项涉及碳金融的业务,碳金融发展空间会被逐渐打开

在碳中和背景下,碳金融产品的推出直接决定着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与交易规模。而碳金融市场发展高度依赖于碳排放控制强度和碳排放权现货交易市场的成熟度。据央行研究局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碳金融市场每年交易规模超过600亿美元。其中,起步最早、市场交易最活跃的品种是碳期货,年交易额占1/3。以欧盟为例,2020年欧盟碳期货交易占总碳交易规模的93%。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旋即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碳金融市场处于发端阶段。我国目前有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和深圳环境交易所,主要从事基于CDM项目的碳排放权交易。总的来说,我国碳治理、碳交易、碳金融、碳服务、以及碳货币绑定发展路径尚处发端阶段,我国金融机构也没有充分参与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发展思路上来,碳交易和碳金融产品开发也存在法律体系欠缺、监管和核查制度不完备等一系列问题,国内碳交易和碳金融市场尚未充分开展,也未开发出标准化交易合约,与当前欧美碳交易所开展业务的种类与规模都有相当差距。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要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首先要将生态环境权益市场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厦门产权交易中心目前已累计完成生态环境权益交易4298万吨,运用市场化机制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阅读